![](https://pics2.baidu.com/feed/9e3df8dcd100baa13acc65572e37f414c9fc2e23.png?token=485ca138fa98d89ea0cb8de6e4a47128&s=AD5AA25F2B22790D1A4005DA0300C032)
当我们说起一个人情商的时候,经常会提高一项能力——那就是情绪管理。
一个情商高的人,往往是一个非常善于管理自己情绪的人。
懂得管理情绪的人,往往相对来说更靠谱,因为对于情绪化的人来说,很多事情不确定性太高了。
比如我今天心情不好,我不想干了,比如我那么兴奋,我怎么控制得住?
正是因为情绪会影响我们的生活状态,会影响我们关键时刻的决策,所以才需要去管理。
管理不等于克制,而是去进行识别,分析,然后在决定是控制,还是释放。
管理情绪的方法论很多,这里最出名的就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·艾利斯创建的情绪ABC理论,发生了一件事情A,你产生了对这件事的看法B,导致了你的情绪C。
当我们产生情绪C的时候,往往想要去改变A,但是A作为已经发生的事实,无法改变,所以我们很难管理,很难控制。
但是其实真正让你产生情绪的是B,是你看待这件事情的方式,很简单的例子,比如同样半杯水,有的人觉得只剩下半杯水了,好悲伤,有的人却觉得竟然还剩下半杯水,好开心。
我们需要改变的就是那个看待半杯水的方式——B(belief),只要你相信,你的心情就会不同。
不过阿尔伯特·艾利斯提出的理论,还不够本质,我们只是从心理学角度知道了情绪这么一个东西,知道了它产生的原因,但是我们其实并未从更深层次的进化论、脑科学角度去认识它。
于是美国东北大学知名教授巴瑞特继续深入了一步,告诉你情绪到底是个什么东西,它有哪些种类,它是存在于人类本能深处,还是会被文化观念影响?
巴瑞特也是情绪可控理论的倡导者,但是他在艾利斯的基础上做了更深一步的研究。
传统的情绪观认为情绪难以控制,是因为他们觉得情绪是基于进化的本能,就像你看到血腥画面会产生恐惧一样,这是基于本能的反应,你当然控制不了。
但是巴瑞特认为,情绪的产生过程,远没有这么简单——情绪不具有普遍性,它是个体创造出来的。
怎么理解呢?巴瑞特的研究表明,情绪的表现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和个人的经历密切相关。
因为情绪产生的过程涉及到三个步骤,首先是你大脑的预测能力,你的大脑会根据你接受到的信号,进行预测。
比如你看到了血腥的画面,你就会预测你未来可能会面临危险,这种预测是我们人类智力进化的产物,已经存在于我们大脑几百万年了。
然后第二步,就是身体内的感受,预测的结果会给你的身体发信号,比如血腥会让你想要逃跑,于是你的心脏会通过血管扩张,加快血液流动,而你的血压和心率都会加快等等。这些变化统一成一类感受,就是我们的“内感受”。
第三步,就是把这种“内感受”和脑子中的情绪概念进行匹配,你觉得你的情绪和哪个概念相似,你就会唤起这个情绪。比如刚刚的感受,和你从小到大接受教育里的“恐惧”概念非常像,所以你会感到恐惧。
当然,恐惧这个概念全世界的人从小到大教育里都有,我们无法去验证。
但是很多其他概念就可以,比如羞愧,这种情绪在文明社会和土著社会里,就有非常大的区别,当同样的身体感受出现的时候,文明世界人觉得那是我羞愧了,不好意思了,但是土著人可能根本不会想象出那个画面,所以产生不了相似的内感受。
而且就算产生了内感受,因为土著的语言体系没有那么复杂,很多情绪就无法去描述,就容易用一些通用的情绪去囊括。
我们也是一样,当我们无法识别自己的情绪的时候,就容易误解自己的情绪源头。
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吊桥效应,当一个人在吊桥上遇到颜值高的异性搭讪时,因为心跳加速和产生爱情时的心跳加速身体感受是一致的,于是更容易产生心动的感觉。
这个心动的情绪,身体内感受是因为吊桥,但是解读就容易变成爱情。
这还算是比较美好的误会,最怕的是那些你根本无法识别的情绪,因为你根本无法描述它,那么自然就无法清除它的来源,但是你的身体却一直感受到这种情绪。
这就容易让你控制不了情绪,就会觉得自己莫名其妙的伤心,莫名其妙的开心,莫名其妙的莫名其妙。
而情绪管理里,非常非常重要的一条,就是看见情绪,情绪只要被看见,那么离它被控制只有一步之遥了。
第一步对于接受的信息,大脑的想象你是无法控制的,那是本能,而第二步内感受是基于本能的身体反应,你也无法控制。
唯一你能控制的,那就是第三步了,去增加你大脑里的情绪概念,越多,越细,越全越好,这样你的每一个感受都能和那些概念相匹配上,就能“意识”到你怎么了。
当你意识到的时候,就是你有机会去管理的时候。
怎么增加呢?当然是细分了,或者说用巴瑞特教授的话说,叫做增加情绪颗粒度。
什么是情绪颗粒度?那就是尽量多的细分情绪,比如你把情绪分成正向和负向,正向可以分为高兴,开心,兴奋,愉悦等等,负向分为焦虑,恐慌,担心,羞愧等等。
而高兴还可以在细分成振奋、得意、欣慰等等,只要情绪颗粒度高了,你就可以正确的,轻松的表达出你自己的感受,对于你自己的情绪就能有非常细致的认知。
不过怎么去细分这些情绪呢?我们可以去其他文化里找答案,毕竟一种语言能够描述的情绪比较局限。
我们可以去英语世界中找,比如wanderlust,这个词就是探索世界的强烈渴望的情绪,而eudemonia,就是指理性而积极生活带来的幸福情绪等等。
社交软件的发展,带动了另一个神奇的东西——表情包,每一个表情包其实就是一种颗粒度非常小的小情绪,当我们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时候,一个表情包解决所有。
面对面聊天的时候,我们除了听对方说了什么外,还能感觉到对方的情绪状态,而表情包则扮演了线上聊天过程中,双方情绪的传达功能。
而且表情包的出现,极大的扩展了我们情绪的颗粒度,不同圈子,不同年龄的人,甚至不同性格的人,使用的表情包是不一样的,很多时候你可以通过对方使用的表情包体系,来判断对方是否和你是一类人。
所以,这些表情包让我们我们看到了朋友的,我们自己的大脑里的,从小到大受文化和圈子影响的情绪概念。
当然除了表情包,你也可以自己创造,比如吃完冰淇淋后的人生圆满时刻,再比如一周没吃肉终于吃到一片烤肉的幸福感,比如到了凌晨1点还没写出一个字的焦虑感等等。
越是细分你的情绪,越是能理解自己的小情绪,自然也能更轻松的照顾好自己的,小情绪啦,哈哈哈哈